第(3/3)页 半晌之后,诸葛亮眉头舒展,淡淡的说道:“那就依照陛下之意,提前开始科举制度,完善朝廷体制。” 既然几百年的君王,选择用科举制度削弱氏族,而且效果也非常的明显,那大汉为何不提前采取呢? “多谢相父!”刘禅点头道谢。 ... 大汉兴汉元年(公元240年)五月八日。 长安—— 这段时间,长安十分热闹,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,不断涌入长安城。 他们到长安的目的,只有一个。 科考—— 这是去年朝廷就已经定下的事情,今年大汉王王朝要举办第一届科举考试,任何愿意为大汉王朝效力的人,都可以参加这次科举考试。 至于科举考试会如何考,他们并不知道,但是朝廷已经明示天下,一旦通过科举考试,朝廷就会委以官职。 大汉王朝说话还是算话的,因为在此之前,大汉每三年就会举办一次武举考试,通过武举考核的人,就能成为大汉王朝的将军。 现在大汉的军中,就有不少将领是通过武举当上将军的。 要是换作以前,你想要当将军,要么你家在军中有人,通过推荐,朝廷委任你当一个小校,然后通过军功,逐步晋升。 现在不同了,只有你有能力,可以去参加武举考核,就能成为将领,每一届的武举前三,都会被皇帝钦点为校尉。 校尉虽然算不上顶层将军,但也是中层将领。 因为这个武举制度,让大汉增加了不少实力不错的武将,比如第一届武举榜眼田牧田厚义,就是通过武举考试被封为护军校尉,然后进入大汉军中效力。 经过这几年大汉不断的南征北战,在晋中之战结束之后,田牧已经晋升到了偏将军。 科举—— 不用琢磨,这自然是与武举相同的,只是科举是文人的考试,所以当朝廷的诏令下发不久,全国各地的学子,就开始准备,等着此番的科考。 ... 晌午刚过。 御史大夫徐庶,走进宣室殿。 “微臣参见陛下!” “徐爱卿免礼!”刘禅微微抬手,等到徐庶坐下之后,刘禅才问道:“怎么样,有多少人参加科考?” 科举考试,这是大汉第一次举办,虽然此前武举考试,经过十来年的举办,现在已经逐渐规范。 但是,科举可是头一回。 而且,这次科举考试,相比起武举,还是有些不同。 首先就是,武举考试,先得通过县试,郡试,然后是京试,最后是殿试。 通过层层选拔,最后进入殿试,才算是成功。 其实科举也可以如此,只是眼下的大汉,能够参加科考的人,其实还是以氏族子弟为主,虽然刘禅前两年就让张绍,在蜀中开办了不少的官办书院。 但是,这些书院的孩子,这才读书两三年,让他们现在参加科考,该如何考? 而且他们很多人年龄还太小,按照入学最小年龄六岁来算,书院到今年也才推行三年。 也就是说,年龄最小的书院学子,现在才九岁。 九岁的孩童参加科考? 闹呢? 原本刘禅是打算再等几年,等这批孩子年龄再大一些,然后才开始举行科举考试。 但是,就是眼前这个老头,徐庶。 去年天花病疫结束时,徐庶就提出要举办科考,理由是大汉现在疆域扩大了,需要一些人才去管理这些郡县。 后来他也私下对刘禅讲过原因。 科举是为了让平民百姓,通过科考逐渐进入官场,从而逐渐稀释朝廷的世家大族势力。 但是,如果等到那帮孩子可以参考时,一定意义上,会压缩世家大族的利益,倒不如先举办几届,让这些世家子弟先尝尝甜头,然后等到那些平民子弟成年后,这些通过科考进入朝廷的氏族子弟,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科举。 徐庶啊,徐庶,就是老谋深算。 “回陛下!”徐庶满意的道:“今年是我大汉的第一届科举,虽然报名参考的人数并不多,一共只有八百六十五人。” “八百多人?”刘禅闻言抢话说道:“不少了,朕原以为第一次参加科举的人数,不会超过五百人。” 徐庶本来有些担心的,想着八百多人参考,皇帝会不会失落,可不想刘禅不但没有失落,反而还有些兴奋。 这让徐庶长舒一口气,而这时刘禅又问道:“考生们可都已经来到长安?何时开考?” ...... ...... 第(3/3)页